欄目導航

當前位置: 學院首頁 -- 學院快訊 -- 正文

6月8日,我院2023屆畢業典禮暨畢業歡送會在模拟法庭隆重舉行。會上林旭鑫老師作為班主任代表發言,向我院2023屆全體畢業生緻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祝福。

班主任代表林旭鑫畢業典禮緻辭:

各位老師、線上線下觀禮的同學、家長:

上午好!

借着這個機會,作為班主任、作為許多同學的授課老師,我再啰嗦幾句話。

首先,人應該活出人之所是。通俗一點來說,就是人要活得像一個人。當我在台上這樣說的時候,不是說教的口吻,而是代表我願意與你一起被警醒。

這個時代有一樣東西我們離不開,那就是網絡。如果有人問我什麼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是互聯網。然而,這句話成立的前提是,你應該在工具意義上使用它。我最大的擔憂在于,本來我們應該是互聯網的主人,它是服務于我們的,你卻有可能被互聯網工具化,成為大數據繁榮的燃料。在這種情況下,互聯網就變成恐怖的發明。

你是否有電子産品依賴症?你的人格是否被大數據深度定制過了?你看似自由的判斷-選擇,是否其實隻是被各種流行塑造過後的“執行命令”?哲學家康德曾經說過:“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今天擺在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個課題,就是我們如何不活成互聯網的工具,始終高揚人的主體性。

我曾經在手機上下載過B站的APP。使用一段時間以後,我發現每次我打開它,都會在首頁上發現它給我推薦了一些我曾經搜索過的相關内容。很快,我就把它卸載了。因為,我不需要它來告訴我我應該看些什麼,哪怕是暗示也不行,我認為這是對我隐形的操控。我自己決定我要看什麼。既然我們離不開網絡,我們必須清清楚楚地建立恰當的次序,人與網絡,主從關系要分明。人是目的,是主;網絡是手段,是從。

特意拿出這一點來講,因為它和我們息息相關。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信息化的時代活出人應當有的樣子來。

第二點,分享下我自己的做事方式是,如果我希望自己如何被對待,我會先那樣去對待别人。我希望别人尊重我,我會先給别人尊重;我希望得到愛,我會先給這個世界更多愛;我希望被寬容被體諒,我就願意站在他人的角度去寬容和體諒他人。當然,我也隻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并沒有做得很好。說出來,就是和大家共勉,或者更多是,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做得更好。

第三點,也是最後一點,挺老套的,但還必須得講一講,就是要懂得感恩,把自己得到的點滴善意,也轉化為自身分享善意的實際行動。實話說,同學們在這幾年的大學或研究生學習、生活期間,既不會對學院都滿意也不可能沒有任何正面的印象留下。我會選擇讓時間沖淡、撫平那些壞的、傷害的部分,但是永遠記得并感恩好的一方面。

說到感恩,我講一件事。我請過你們當中不少同學吃飯的,不過你們當中隻有少數幾個人才曉得為什麼我要請學生吃飯。其實,是由于我碩導的影響。我在門下受教時,逢年過節總是能到老師家改善生活。師母的手藝非凡,福州菜做得極為地道。畢業後再談起這個事,兩位老人(我的碩導今年77歲了)說,當年物質還匮乏的時候,他們在北京就常常做東,請大家鬧熱一下。後來有次他們到女兒上大學的城市去,女兒的舍友知道他們要出去“吃大餐”,“厚顔”提出一塊去,他們欣然應允。這件事給他們印象很深,推己及人,他們能想象許多學子像女兒那般異鄉求學,若能吃上一頓“家常飯”,可謂物質和精神雙重慰藉。自此,他們便年複一年請學生到家裡一起聚餐過節,這也成為我一段溫暖的記憶,師門的關系也因此極為融洽。

還在讀博的時候我就勉勵自己,将來若當了老師,也要請學生吃飯。于是,便有了一年年請學生吃飯這事。我用這樣的方式,感恩和回饋我的老師。因為,我确實很難為他們做得更多,但通過這樣的行動,我把他們對待學生的熱忱與慷慨,繼續傳揚下去。我的弦外之音是,林老師的飯可能也不是白吃的。我不要求回報在我身上,隻願你們給這世界更多善意的舉動。

大概就啰嗦這麼些。

最後,雖然也老套,但絕對發自我全部真心,那就是給大家的祝福。我祝福大家,前方肯定不會一路坦途,人生依舊能繁花錦簇。

法管院感謝有你們!







上一條:副院長鄭牧民在2023屆畢業典禮上的緻辭

下一條:我院傑出院友、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生導師黃志軍教授回院開設“實事求是方法論”主題學術講座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