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4永利集团學科團隊公示與簡介
為加快推進一級碩士學位點成功申報和師資隊伍建設,保障法學學科與公共管理學科的可持續發展,經申請并經學院審核決定成立“法學理論”“民商法”“經濟法”“刑事法”“DGC實驗室”等五個科研團隊。公示之日即為團隊成立之日。團隊簡介如下:
DGC(digital,government,and culture)實驗室科研團隊
一、團隊成員(共8人)
團隊帶頭人:羅賢春
日常工作負責人:朱穎
團隊其他成員:滕詩琪、陳南希、王照流、王靈、朱穎、羅賢春
二、團隊建設周期總體目标(包含聚焦研究的主題)
1.深化學術研究,形成合力:團隊圍繞數字治理、公共文化、數字經濟等主題,研究成果形成合力,相互支撐,服務于公共管理一流學科建設。
2.培養優秀人才:團隊在帶頭人的帶領下,有序積極開展科研工作,加強團隊成員的科研能力和素養,提升團隊成員的職稱、學曆等。為學院培養優秀人才。
3.服務社會需求:以團隊名義對接州政府部門,積極開展橫向課題合作,将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
4.提升國際交流: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提升團隊的全球影響力和競争力。
三、2024—2025年度團隊建設計劃(具體任務落實到人)
1.立項省部級科研課題1項以上;(羅賢春、王靈、朱穎)
2.發表C刊(含C擴)、北大核心論文2篇以上。(朱穎、陳南希、王照流、滕詩琪、王靈)
3.參加全國性學術會議1人次以上。(團隊全體成員)
四、團隊拟采取的建設措施
1.團隊内部制度建設
在民主讨論基礎上,達成團隊建設内部規則和制度。
2.定期組織研讨會和專題調研
定期舉辦學術研讨會和專題調研,促進知識分享和學術交流。尤其是針對課題申報、科研文章的撰寫,定期組織組會,進行讨論。
3.團隊成員職業規劃和人才培養
制定團隊成員的職業個人規劃和發展計劃。
4.團隊文化建設
組建團隊微信交流群,定期組織團建活動,加強團隊成員間的交流和團隊文化的建設。
法學理論科研團隊
一、團隊成員(共7人)
團隊帶頭人:謝晖
日常工作負責人:謝時研
團隊其他成員:彭清燕、向達、隆奕、冷建兵、吳楠
二、團隊建設周期總目标
本團隊建設周期為五年,即2024年9月至2029年9月。為确保有效開展工作,本團隊确立建設周期的總目标為:争取拿1個以上國家社科基金(或國家級課題),發表CSSCI(含擴展)、北大核心等高質量學術論文10篇以上,出版著作1-2部,晉升教授1-2人、副教授1-2人,獲得省級以上人才項目1項以上,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或者教學成果獎1項以上,打造本省具有影響力的高水平法學理論學科團隊。
三、2024-2025年度團隊建設計劃
1.本團隊重點圍繞民族法學、民族地方立法等主題開展研究,推動團隊成員之間的成果相互支撐。
2.本團隊每年開展教學、科研等研讨活動不少于10次,主要任務是組織、論證省部級以上的成果獎、課題申報,以及組織、論證成員拟發表的論文。
3. 本團隊成員每年參加全國性學術會議不少于1人次,鼓勵團隊成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4. 鼓勵本團隊成員申報國家級課題;鼓勵本團隊成員申報省部級科研成果或教學成果獎。
5.鼓勵本團隊成員申報省級以上人才項目,鼓勵本團隊成員申報高級職稱。
6. 本團隊每年發表CSSCI(含擴展)、北大核心論文2篇以上(具體分配:鼓勵團隊成員5年内每人發表1-2篇)。鼓勵本團隊成員出版著作。
四、團隊拟采取的建設措施
1.加強組織管理。建立團隊常規工作機制,每月開展教學、科研等研讨活動。團隊成員應積極參加團隊活動,不得無故缺席。強化痕迹化管理,每次活動應有照片和會議記錄。
2.嚴格經費管理。根據《3044永利集团學科團隊建設實施方案》規定,學院拟支持本團隊每年運行經費0.5萬元,其中,本團隊成立時資助運行經費0.2萬,年終驗收合格的再資助運行經費0.3萬。根據規定,運行經費主要用于本團隊組織活動,确保團隊建設取得實質成效。
3.強化監督管理。本團隊每年要提交年度工作計劃、中期檢查報告和年度工作總結。
經濟法科研團隊
一、團隊成員
團隊帶頭人:湯自軍
日常工作負責人:石小川
團隊其他成員:龍森、毛景、李江平、劉娟伶、鄧淑元
二、團隊建設周期總體目标
1.聚焦民族地區區域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做到“四向四主動”。一是“向上學”,主動學習黨中央、國務院經濟政策特别是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産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一系列表述,做到心中有數。二是“向下沉”,主動深入基層,結合地方實際情況,梳理村落、鄉鎮、縣域、民族區域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做到因地制宜、分類研究、聚焦突破、精準施策,做到服務地方。三是“向後看”,主動挖掘武陵山區自然遺産和文化遺産,從市場建構和政府扶持兩個方向出發,凝練出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成果,做到不忘曆史。四是“向前幹”,主動對接新一輪科技革命特别是人工智能、新興能源、生物技術、生态環保對經濟法學科帶來的深刻影響,定位創新性研究、綜合性研究和實踐性研究,積極拓展研究範圍,做到先人一步。
2.統合宏觀調控法和市場規制法兩個方向,結合本地實際明确兩者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中的法律保障作用,特别是如何通過經濟法的實踐和地方立法、行政、司法相結合,促進政府與市場的良性互動。
3.研究主題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方面:數字社會高齡勞動者就業問題;民族地區傳統體育産業的法律促進機制;民族區域農村人口流動的法律規制;民族傳統手工藝的檢察綜合促進與保障機制;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知識産權保護;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合防治法律機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金融法保障問題;數字經濟背景下的平台經濟規制等。
4.在團隊建設周期内,力争發表多篇高質量學術論文(北核以上4篇以上),力争申請國家級科研項目1項以上、省級科研項目2項以上,廳級科研項目3項以上,提升團隊成員的研究能力和學術影響力。
三、2024-2025年團隊建設計劃
1.湯自軍教授:團隊帶頭人,法經濟法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區域體育産業反壟斷法律規制,負責團隊整體方向把控、核心課題設計及與學校科研部門的溝通協調。本周期内帶領團隊進行“知識産權法與經濟法在創新型企業中的應用”課題研究,指導團隊成員期刊論文和相關專著寫作,計劃完成1-2篇南大核心期刊論文的發表。
2.石小川博士:團隊日常工作負責人,經濟法與知識産權法交叉方向,主要研究領域為民族傳統知識資源的經濟法保障,負責團隊日常管理、考核、運行與協調工作。本周期内個人課題項目為“民族傳統手工藝的知識産權保護與促進機制研究”,計劃進行調研并撰寫相關學術論文、調研報告2篇,計劃發表不少于1篇北大核心期刊論文,參加1-2次全國性或省級學術研讨會。
3.龍森博士:團隊工作的輔助負責人,競争法與數據法交叉方向,主要研究領域為平台經濟的法律規制,負責經濟法期刊、專著的訂閱、傳閱、管理與保存。本周期内個人課題方向為“邁向數字經濟的競争法”、“數據權利與數據流通中的法律問題”的專項研究,參加1-2次全國性或省級學術研讨會,計劃完成企業調研報告2篇,并發表1篇北大核心期刊論文。
4.毛景博士:團隊工作的重要參與人,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方向,主要研究領域為勞動者的就業法律保障機制。本周期内研究主題為“民族地區高齡勞動者的就業保障機制”,完成國内外相關文獻整理與研究,撰寫并發表3篇北大核心期刊論文。
5.李江平:團隊工作的科研負責人,金融法方向,主要研究方向為證券法,負責學校、學院相關科研項目文件及職稱評定文件的通知、傳達和解讀。本周期内的研究主題方向為“湘西州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問題研究”,撰寫并發表1篇北大核心期刊論文。
6.劉娟伶:團隊工作的輔助負責人,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方向,主要研究領域為“大氣污染聯合防治法律機制研究”,負責從學院抽調學生參與團隊科研項目及經費管理。本周期内的研究主題方向為“生态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與環境公益訴訟的銜接問題”,撰寫并發表1篇北大核心期刊論文。
7.鄧淑元:團隊工作内勤負責人,競争法方向,主要研究方向為重點研究“企業數據與市場競争”的案例分析,負責進行相關數據、資料的整理、分析與彙總,并參與團隊學術讨論與會議組織。
四、團隊拟采取的建設措施
1.定期學術會議與交流:每月召開1次内部學術研讨會,探讨研究進展,分享研究成果,讨論難點問題,促進成員之間的交流合作。
2.書刊購置與實地調研:購置《人大複印資料》等相關期刊與經濟法學專著,加強與企業、法院、知識産權管理部門的合作,進行典型案例的實地調研,獲取第一手資料,豐富理論研究基礎。
3.科研項目申報與論文發表:積極申報國家、省級、廳級科研項目,争取科研經費支持。力争團隊成員每人每年完成至少1篇高水平學術論文的發表。
4.國内交流合作:加強與國内、省内知名大學及相關研究機構的合作,組織或參與經濟法學學術交流活動,提升團隊的影響力。
5.成員培訓與能力提升:為團隊成員提供參加高水平學術會議和培訓的機會,提升成員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
我們堅信,在各位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本團隊将在未來兩年内取得顯著的科研成果,為經濟法領域的理論研究與服務地方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民商法科研團隊
一、團隊成員(7人)
團隊帶頭人:向明
日常工作負責人:楊佶
團隊其他成員:戴小冬、石小葉、甄駿、向上、梁光宇
二、團隊建設周期總體目标
(一)總體目标:将民商法學科打造成學曆職稱結構合理、學科實力能撐起來的二級學科
(二)團隊建設周期具體目标
1.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不少于1人次。
2.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或者教學成果獎1項以上。
3.立項國家級課題1項以上。
4.出版著作1-2部。
5.晉升教授1-2人以上、副教授1-2人以上。
6.獲得省級以上人才項目1項以上。
三、2024—2025年度團隊建設計劃(具體任務落實到人)
1.團隊聚焦研究2-3個主題,各成員之間的成果能相互支撐。團隊應認真組織、論證省部級以上成果獎、課題的申報,組織、論證成員拟發表的論文(向明、楊佶、戴小冬、石小葉、甄駿、向上、梁光宇)。
2.團隊建立常規工作機制,每年開展教學、科研等研讨活動不少于10次,活動應有照片和會議記錄。成員應積極參加團隊活動,不得無故缺席。建立團隊指導和導師指導相結合的青年教師成長機制。團隊應提交年度工作計劃、中期檢查報告和年度工作總結(向明、楊佶、戴小冬、石小葉、甄駿、向上、梁光宇)。
3.參加全國性學術會議1人次以上(向明、楊佶、戴小冬、石小葉、甄駿、向上、梁光宇)。
4.立項省部級科研課題1項以上(向明、楊佶、戴小冬、石小葉、甄駿、向上、梁光宇)。
5.發表C刊(含C擴)、北大核心論文2篇以上(向明、楊佶、戴小冬、石小葉、甄駿、向上、梁光宇)。
四、團隊拟采取的建設措施
1.争取經費;
2.開展研讨會議,交流心得;
3.鼓勵團隊成員評職稱、讀博。
刑法科研團隊
一、團隊成員(6人)
1.團隊帶頭人:鄭牧民
2.日常工作負責人:向準
3.團隊其他成員:高長富、段武城、胡春妮、吳榮富
二、團隊建設周期總體目标
(一)總體目标:将刑法學科打造成學曆職稱結構合理、學科實力能撐起來的二級學科
(二)團隊建設周期具體目标
1.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不少于1人次。
2.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或者教學成果獎1項以上。
3.立項國家級課題1項以上。
4.出版著作3部以上。
5.晉升教授1-2人以上、副教授1-2人以上。
6.獲得省級以上人才項目1項以上。
7.逐漸聚焦“知識産權刑法保護”“刑法修正案的理論與實踐”2個研究主題。
三、2024—2025年度團隊建設計劃(具體任務落實到人)
1. 認真組織、論證團隊成員省部級以課題的申報,組織、論證成員拟發表的論文(鄭牧民、向準、高長富、段武城、胡春妮、吳榮富)。
2. 團隊建立常規工作機制,每年開展教學、科研等研讨活動不少于10次,活動應有照片和會議記錄。成員應積極參加團隊活動,不得無故缺席。建立團隊指導和導師指導相結合的青年教師成長機制。團隊應提交年度工作計劃、中期檢查報告和年度工作總結(鄭牧民、向準、高長富、段武城、胡春妮、吳榮富)。
3. 參加全國性學術會議1人次以上(鄭牧民、向準、高長富、段武城、胡春妮、吳榮富)。
4. 發表C刊(含C擴)、北大核心論文3篇以上(鄭牧民、向準、胡春妮、吳榮富)。省級科研課題1項(胡春妮、段武城),省級教改課題1項(胡春妮)。
5.争取晉升教授1人(鄭牧民),副教授1人(向準)。
6.培育教學成果獎(段武城)。
3044永利集团
2024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