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法學(0304Z3)
本學位點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輻射全國、服務基層,為我國特别是中西部地區培養從事民族法治工作的高層次專門型、創新型人才,已建成少數民族權利保障、少數民族法律文化、民族法治建設等三個研究方向,堅持“知行合一、德法兼修”的辦學理念,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重區域、重基層、重創新”的“三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高層次法治人才。
一、培養目标
為我國特别是中西部地區培養全面系統掌握法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能勝任立法、司法、執法和教學科研等民族法治工作的德法兼修的高層次專門型、創新型人才。具體目标如下:
(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良好。全面理解法治中國、鄉村振興、“三高四新”等方針政策,具有為民族法治建設的奉獻精神。樹立尊重科學、尊重事實、嚴肅認真的治學态度,勇于進取和善于創新。具有健康的體魄,心理素質良好,以及較強的事業心和合作意識。
(二)全面系統掌握法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熟練掌握本學科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針對民族法治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研能力。在掌握一般法律思維、方法與技能的基礎上,着重掌握好民族法治建設所具有的特殊的思維、方法與技能,具有較強的從事法治工作的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
(三)能夠熟練地運用計算機。具有一定的外文文獻閱讀能力,能熟練閱讀專業書刊。
二、研究方向
(一)少數民族權利保障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少數民族權利保障理論與實踐等基本問題。主要内容包括少數民族權利保障的基礎理論;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與教育等具體權利的保障;族群互動過程中少數人權利表達與公共領域制度設計的現實問題。
(二)少數民族法律文化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我國各少數民族的習慣規範、傳統法律文化及其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問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少數民族習慣法;少數民族傳統法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和少數民族傳統法律文化建設。
(三)民族法治建設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區域自治、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與發展等問題。主要内容包括少數民族區域自治;少數民族地區法治政府建設和少數民族地區法治社會建設。
三、學制與培養方式
(一)學制
學制3年,最長學習年限5年(含休學、保留學籍時間)。
(二)培養方式
采取系統理論學習、進行科學研究、參加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方法,注重研究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指導方式上實行集體指導下的導師負責制,即導師個别指導和指導小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法,充分發揮導師集體的優勢。
法律(非法學)(035101)
本學位點授權始于2016年,現已建成司法法務、企業法務、民族法務等三個研究方向。堅持“知行合一、德法兼修”的辦學理念,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重區域、重實踐、重交融”的“三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和“高校+實踐基地”聯合培養機制。本學位點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教風優良的專兼職師資隊伍。目前在省内外公檢法司律建有10餘個實習基地,建成一個多功能模拟法庭、四個多功能實驗室,為培養高層次法治人才提供了堅實的軟硬件條件。
一、培養目标
本專業學位點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輻射全國,服務基層,主要為立法、司法、行政執法和法律服務以及各行業領域培養德法兼修的高層次複合型、應用型法治人才。具體目标如下:
(一)具有優良的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
1.具有堅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遵守憲法、法律、法律職業倫理與職業道德規範意識。
3.具有高度的國家、社會和家庭責任感。
4.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務實作風。
(二)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
1.掌握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體系和知識。
2.掌握法學研究前沿動态、法律基本原理、法律實務方法與技巧。
3.了解法學相鄰學科知識,注重法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
4.熟練掌握一門外語,能夠閱讀本專業領域的外文資料。
(三)具備較強的分析和解決法律實務問題的能力
1.具備熟練的運用法律解釋方法和法律推理解決疑難案件的能力。
2.具備熟練的法律語言表達能力。
3.具備熟練的主持訴訟程序、調查取證和法律文書制作能力。
4.具備熟練的從事代理、辯護和非訴訟法律事務能力。
5.具備較強的規範性法律文件起草能力。
二、研究方向
(一)司法法務
該方向注重司法實務理論和技能的培養,主要為檢察院、法院、律師事務所等機關和單位培養德法兼修的高層次複合型、應用型法治人才。
(二)企業法務
該方向注重公司、企業法務理論和技能的培養,主要為公司、企業培養具備紮實企業法務理論和熟練企業法務技能的德法兼修的高層次複合型、應用型法治人才。
(三)民族法務
該方向注重民族法律事務理論與實務的培養,主要為民族地區培養擅長立法、司法、行政執法及法律服務的德法兼修的高層次複合型、應用型法治人才。
三、學制與培養方式
(一)學制
學制3年,最長學習年限5年(含休學、保留學籍時間)。
(二)培養方式
1.将知識教育同價值觀教育、能力教育結合起來,将思想引導和價值觀塑造融入課程教學。
2.課程采用有利于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教學方式授課,如問題引導式、探究式、案例分析式等。
3.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理論知識傳授與實務能力訓練并重的理念貫穿專業課程教學。
4.成立導師組,采取導師負責與集體指導相結合的指導方式。導師組成員中來自法治實務部門的高等級專家占50%,主要從武陵山片區法治實務部門遴選。
5.實行雙導師制度,每名學生配備理論導師和實務導師各一名,理論導師主要指導,實務導師輔助指導。
6.聘請法治實務部門的專家參與教學及培養工作。
7.必修課考核方式包括考試和考查,考查采用學術論文、案例分析、調研報告、法律辯論等多元化形式。
法律(法學)(035102)
本學位點授權始于2016年,現已建成司法法務、企業法務、民族法務等三個研究方向。堅持“知行合一、德法兼修”的辦學理念,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重區域、重實踐、重基層”的“三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和“高校+實踐基地”聯合培養機制。本學位點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教風優良的專兼職師資隊伍。目前在省内外公檢法司律建有10餘個實習基地,建成一個多功能模拟法庭、四個多功能實驗室,為培養高層次法治人才提供了堅實的軟硬件條件。
一、培養目标
本專業學位點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輻射全國,服務基層,主要為立法、司法、行政執法和法律服務領域培養德法兼修的高層次專門型、應用型法治人才。具體目标如下:
(一)具有優良的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
1.具有堅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遵守憲法、法律、法律職業倫理與職業道德規範意識。
3.具有高度的國家、社會和家庭責任感。
4.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務實作風。
(二)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
1.掌握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體系和知識。
2.掌握法學研究前沿動态、法律基本原理、法律實務方法與技巧。
3.了解法學相鄰學科知識。
4.熟練掌握一門外語,能夠閱讀本專業領域的外文資料。
(三)具備較強的分析和解決法律實務問題的能力
1.具備熟練的運用法律解釋方法和法律推理解決疑難案件的能力。
2.具備熟練的法律語言表達能力。
3.具備熟練的主持訴訟程序、調查取證和法律文書制作能力。
4.具備熟練的從事代理、辯護和非訴訟法律事務能力。
5.具備較強的規範性法律文件起草能力。
二、研究方向
(一)司法法務
本方向注重司法實務理論和技能的培養,主要為檢察院、法院、律師事務所等機關和單位培養德法兼修的高層次專門型、應用型法治人才。
(二)企業法務
本方向注重公司、企業法務理論和技能的培養,主要為公司、企業培養具備紮實企業法務理論和熟練企業法務技能的德法兼修的高層次專門型、應用型法治人才。
(三)民族法務
本方向注重民族法律事務理論與實務的培養,主要為民族地區培養擅長立法、司法、行政執法及法律服務的德法兼修的高層次專門型、應用型法治人才。
三、學制與培養方式
(一)學制
學制3年,最長學習年限5年(含休學、保留學籍時間)。
(二)培養方式
1.将知識教育同價值觀教育、能力教育結合起來,将思想引導和價值觀塑造融入課程教學。
2.課程采用有利于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教學方式授課,如問題引導式、探究式、案例分析式等。
3.專業課程教學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突出實踐教學,突出實務能力訓練。
4.成立導師組,采取導師負責與集體指導相結合的指導方式。導師組成員中來自法治實務部門的專家占50%,主要從武陵山片區法治實務部門遴選。
5.實行雙導師制度,每名學生配備理論導師和實務導師各一名,理論導師主要指導,實務導師輔助指導。
6.聘請法治實務部門的專家參與教學及培養工作。
7.必修課考核方式包括考試和考查,考查采用學術論文、案例分析、調研報告、法律辯論等多元化形式。
公共管理(125200)
本學位點于2020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輻射全國、服務基層,培養高層次專門型、應用型人才。現已形成數據治理與基層政務、公共政策與社會工作和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等三個穩定的研究方向。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公共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人才培養内核”的辦學理念,形成了“一體雙驅”人才培養模式和“模塊化+多維協同”的人才培養機制。學位點擁有一支年齡和職稱結構合理、高學曆的專兼職師資隊伍,建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務中心等10多個實踐教學基地,建成管理綜合實驗室、電子政務綜合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建有77779193永利武陵山法治與公共治理研究中心、77779193永利文化産業發展研究中心、湘西州文化産業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
一、培養目标
培養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高,具有公共精神,掌握系統的公共管理理論、知識和方法,具備從事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夠綜合運用管理、政治、經濟、法律、現代科技等方面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解決公共管理實際問題,成為德才兼備的高層次應用型、複合型公共管理專門人才。具體目标如下:
(一)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
1.掌握馬克思列甯主義基本原理,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4.具有公共精神和創新意識,具有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知識結構
1.掌握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基礎知識,掌握公共政策、電子政務、公共信息、社會保障、公共文化傳播與管理等專業知識,掌握定量分析、社會研究方法等公共管理研究的技術和方法。
2.了解國内外公共管理的新趨勢、新發展和新特點。
3.比較熟練掌握一門外語,能閱讀本專業外文資料。
(三)業務能力
1.具有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具有分析和解決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問題的實際技能。
2.具有溝通協調能力、公共事務管理能力和行政能力。
3.具有一定創新和發展能力。
二、研究方向
(一)基層政務與數據治理
服務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需求,學習大數據分析和運用手段,掌握政務活動中數據應用體制和運行機制,參與智慧城市的治理實踐和數字鄉村建設實踐,為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建設和治理培養懂得數據賦能的公共管理人才。
(二)公共政策與社會工作
服務公共政策和社會工作需求,學習公共政策理論、實務與方法,掌握政策分析工具,熟悉社會工作機制,參與公共政策研究和起草、評價與社會工作等實踐,為社會培養公共政策理解和執行能力強,具有較強的社會工作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
(三)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
服務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需求,學習公共文化傳播理論,掌握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與管理規律,參與遺産治理和保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文化産品提供社會實踐,為社會培養具有提供高質量公共文化産品和公共文化服務、掌握公共文化管理規律的公共管理人才。
三、學制與培養方式
(一)學制
采用全日制學習方式,學制3年,最長學習年限4年(含休學、保留學籍時間)。
(二)培養方式
1.全方位育人。将知識教育同價值觀教育、能力教育結合起來,将思想引導和價值觀塑造融入課程教學。
2.協同育人。實行“雙導師制”,校内、校外導師共同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研究工作。聘請校外行業導師,校内外導師以多種形式參與學位點、基地學校教學教研工作,信息共享;行業導師參與學位論文指導,校内外導師組成學位論文指導組,實行導師個人指導與導師組集體指導相結合的模式,其中學位論文開題、中期檢查、預答辯等培養環節由導師組集體指導。
3.教學方式方法多樣化。課程教學根據培養目标、課程性質和教學内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與方法,在教學中注重實踐與反思,采取案例教學、模拟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注重課内與課外學習相結合,強調學生自覺主動學習與研究;充分利用互聯網、“雨課堂”等現代教學技術手段,開展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
4.強化實踐教育。突出人才培養實踐性特色,密切結合公共管理實踐,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培養研究生研究公共管理實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所有實踐教學都有具體内容、明确的目标和考核要求,有完整的管理與評價制度,有序組織實施。